正在阅读:宗 教 信 仰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热点快讯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宗 教 信 仰

转载 2012/12/14 20:08:35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 作者:传说 1758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
道 教 
  儒释道,其中道以教的形式流传,源自贵溪龙虎山汉代张陵,后人称其为张道陵或张天
师。张陵在贵溪修道后赴四川奉行布化。死后子张衡孙张鲁继之。汉建安二十年(215年)曹
操征兵汉中,张鲁降曹。其子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。自是历代天师居贵溪龙虎山行道修炼。
随有大上清官,嗣汉天师府的兴替。明代施耐庵著名小说《水浒传》第一回"张天师祈禳瘟
疫,洪太尉误走妖魔"即源于此。天师道教自汉末迄至1949年已传63代。
  张道陵(34-156),原名张陵,字辅汉。东汉沛国丰人(今江苏丰县),留候张良九世孙,生于吴之天目山。通达五经,曾入太学,举"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",任巴郡江州(今重庆)
令。后弃官隐居北邙山(今洛阳北)。汉章帝、汉和帝征沼皆不就。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,经
鄱阳(今波阳),溯流至云锦山(今贵溪龙虎山)炼丹,修长生之道,三年丹成。闻巴蜀诊气为害,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(一作鸽鸣山,今四川大邑县境)传道。
  永和六年(141年)造作道书二十四篇,自称"太清玄元",奉其道者,须纳五斗米,时称"五斗米道"。汉安帝元年(142年)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,授"三天正法",命为"天师"。同年又授"正一科术要道法文","正一盟威妙经",重为"三天法师正一真人"。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(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):上八治,中八治,下八治,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。张陵以符水、咒法为人治病。并授民取盐之法,后人称"陵井"(用咸井水熬盐)。百姓得其益,奉之为天师,弟子户达数万。进而设立祭酒,分领其户,有如宰守;并立条制,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;不施刑罚,以善道治人。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,手书投水中,与神明共盟,不得复犯罪,以生死为约。
  张陵奉《老子五千文》、《太平洞极经》为主要经典,并著《老子想尔注》,宣扬人君按"道意"治国,则太平;循"道意"治民。民即寿考。
  陵死,传子衡,称嗣师。衡死,传子鲁,称系师。




佛 教
  佛教何时传入贵溪,旧县志载:晋朝名僧支遁开创兴山寺。可见早在1700多年以前,佛教已传入本县境内。自唐永泰元年(765年)建县至清同治间,可考者有寺118个,庵19个。据其建造年代,以唐、宋、明三代佛事为盛。高僧名徒,亦代不乏人,如青莲寺的自性、石藏、兰谷、泅水,行济寺的孤月,万福寺的德果,太平庵的觉如等,或受皇泽御封,或为治官、名人诗赞,曾经名扬邑内外。
  清末民初,因战乱和"洋教"的冲击,佛教逐渐衰落,众多寺、庵香火渐断,圮废于荒野间。至民国后期,残存者已屈指可数,县城有青莲寺、尼姑庵,农村以台山寺、鸣山寺较有名。
  清以前佛教徒情况已不可考。民国25年(1936年),有一名叫神光的和尚来贵溪传教,曾住于台山寺,但不久便离去。民国27年,来自抚州笔架山的7名和尚、5名尼姑到贵溪传教,象山苏家附近建了一小庙堂称"三保堂",一度使佛事风行县城。解放时,县城雄石镇有"居士"40余人,一般信徒200余人,已无受戒出家的和尚、尼姑。台山寺兴盛时曾有住寺和尚20余人,解放时仅有和尚1人,"斋公"1人。
  新中国成立后,寺庙有的分作民居,有的拆迁改建成机关或学校。民间只有少数老人在家中烧香拜佛。
  青莲寺旧址在今雄石镇东门(市实验小学地)。唐大历间(766-780年)始建,称白衣寺;明嘉庆间修;清康熙十三年(1613年)复修,更名为青莲寺。正殿有观音大铜像一座,重3600斤,有民谣称"贵溪不算穷,一座菩萨三干六百斤铜"。该寺于民国31年(1942年)日军轰炸贵溪时烧毁,铜菩萨在1953年被炸碎变卖。
  台山寺坐落在距今余家乡罗湾张家村4公里处山上。该寺始建于宋咸淳间(1265-1275
年)。几经兴衰,至解放。


天 主 教
  天主教传播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由法国人白神甫传入贵溪。光绪二十二年,雄石天主堂开始建造。其后,鹰潭、上清等地分别建立了组织和教堂,各有神甫住堂传教。有资米可查者,雄石教堂先后有外籍神甫7人,本国神甫6人;鹰潭教堂有外籍神甫5人,本国神甫6人;上清教堂有本国神甫4人。此外,天主教还在童家江背、塘湾、志光周塘、陈家山、腰沙埠黄家等地设立传教所10个,圣教会口(聚会活动点)24个。本世纪30年代为鼎盛时期,全县有教徒5000-6000人。
  贵溪天主教属余江教区,各教堂神甫均由余江教区主教委派。教堂也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地区,如北乡的官田张家、神前、库桥及南乡的杨塘王、大田陈家、西溪坝、流口等地归雄石;乌山周家、山背要家归鹰潭;上清、渐浦、历山及靠近上清的金溪、资溪县部分地区归上清。教务活动每年的四大节日(耶酥复活、圣母升天、圣神降临、圣诞节),届时各地教徒齐集教堂,举行诵经、祈祷、唱赞美诗、领圣体等仪式。平时"礼拜"多为附近教徒参加,远地教徒则在家中进行。
  雄石天主堂  旧址在今雄石镇乐街。内有主堂(约500平方米)、神甫楼(
约165平方米)、学校、厨房等,还种了不少花果树木。民国31年(1942年)被日军烧毁,后重建了一些简易房屋作传教场所。建国后辟为县委机关驻地。
  鹰潭天主堂  旧址在今鹰潭市第二中学隔壁。面积约400平方米。民国31年被日军烧毁,次年重建。建国后辟为学校。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时划归天主教会。
  上清天主堂  旧址在今上清外埠机关驻地。内有主堂(约480平方米)、神甫楼(约227平方米)、女堂(约350平方米)等。建国后辟为上清区工委机关驻地。现大部分尚存。


基 督 教
  清光绪十八年(1892)由英国人兰牧师(译音,下同)从上海传入。初在雄石陈安桥成立教会,发展教徒100余人。光绪二十年,马葆贞牧师(英)来贵溪设经堂,并着手筹建耶酥堂。19世纪末,雄石、鹰潭教堂建成。本世纪初,雄石教堂创办了真子男子学校、顺德女子学校,并设立养老堂和幼稚学校,曾收养老人40余人,孤儿10余人;鹰潭教堂有巴赐善、巴善子牧师(英)二姐妹住堂传教。民国8年(1919年),顾美光牧师(苏格兰)来雄石、孙牧师(俄)来鹰潭传教时,教会影响已下降,教徒亦趋于减少,民国11年,马葆贞牧师曾创办教会医院,不到三年即停办;民国15年又创办瞽目学校,也只办了两年。民国20年,柏秀英牧师(英)来赣东重振教会,在贵溪召开教徒大会,选举了5个委员负责管理传教和教会事务。民国24年,杜格利牧师(英)重来贵溪,旨在加强教务。民国31年,日军侵占贵溪,神职人员出走,教堂大部分被毁,耶酥教活动基本停止。次年,邓茂登牧师(加拿大)将鹰潭教堂地基变卖逃回本国后,当地教徒捐款复建了简易教堂,先后由项顶等人项顶等人负责传教;雄石教学劫后残存"养老堂"等几间平房,后由文牧师、达牧师(英)接管教务至解放。
  耶酥教在贵溪境内设有13个教堂,雄石教学为主堂,其他12支堂分别设在鹰潭、上清、塘湾、文坊、樟槎、鱼塘、泗沥、周坊、三板桥、白沙畈、山背付家、官庄等地。但除雄石、鹰潭教堂外,余皆构造简单。支堂除鹰潭外,一般无住堂牧师,而由主堂派牧师下乡传教。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